今天給各位分享韓德君力戰王哲林的知識,其中也會對韓德君打的是什么位置進行解釋,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,別忘了關注本站,現在開始吧!

本文目錄一覽:

遼寧隊的韓德君是CBA的明星球員,他為何沒有進國家隊?

國家隊集訓一直是籃協拍板,最典型的就是前兩年的發福利一樣濫竽充數,今年這個名單還是對此前打日本的15人名單進行了替換,除了廣東隊老將周鵬和二飛被替換,胡金秋受傷而張鎮麟去NBA尋求出路,真正放棄的就是齊麟和韓德君。

經過幾年的磨練之后,韓德君終于成為了一名的合格中鋒,在2010賽季,他的場均得分已經突破10分,可以拿到場均17分7個籃板的數據,并且之后數據還有提升,他也有機會入選了CBA的全明星隊,而那個時候他也第一次入選了男籃國家隊,可以說在那個時候韓德君的籃球之路才算真正的成功了。

遼寧球隊擁有眾多國手,本身就是具備奪冠實力,是聯盟當中實力相當強悍的一支球隊,如果主教練使用得當,完全有機會進入總決賽甚至拿下總冠軍。韓德君是遼寧球隊的主力球員,被人們稱作功夫熊貓。他多次進入國家隊名單,但是內線球員這個位置競爭太過激烈,從側面也表現出了韓德君的個人實力。

??韓德君力戰王哲林_韓德君打的是什么位置

周琦,易建聯,王哲林,韓德君這四位中鋒中,誰最厲害?

1、第4位:韓德君 經歷了上賽季的傷病,30歲的大韓本賽季表現依然穩健。但是遼寧隊的整體實力確實下降了,比之前奪冠那年,差了不少。不是外援不強,而是本土球員實力在下降,劉志軒和李曉旭本賽季狀態下降得厲害,遼寧隊惹不起的第四節消失了。幸好韓德君還很穩健。

2、CBA現役中小將胡金秋的實力很強,胡金秋場均17分4籃板的數據,讓他在球場上,成為統治內線的王者。而且胡金秋才年僅21歲,未來的潛力更是無法預測的。

3、平心而論,韓德君不是那種萬眾矚目的球員,在國內中鋒這個位置上,他的影響力和周琦、王哲林都有著一定的差距。這和他的天賦、打法有關,也和遼寧男籃對他的定位有關。但今天夜侃君要說并不是這些,今天夜侃君要說的是一個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的韓德君。

王哲林和韓德君搭檔內線時各自的技術特點如何互補?

韓德君的特點是籃下終結能力強,背身單打扎實。他的體重和力量讓他能在內線卡位搶籃板,防守時也能頂住對方大中鋒。雖然移動速度偏慢,但護框能力出色。兩人搭檔時,王哲林可以拉出來投籃或策應,為韓德君創造內線空間。韓德君則能專注籃下進攻和防守,彌補王哲林對抗不足的問題。防守端王哲林可以防出去,韓德君鎮守籃下。

王哲林和韓德君:都是純正的內線球員,低位進攻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。王哲林進攻相對靈活,而韓德君還有一手不錯的策應傳球能力。但在防守端,王哲林在亞洲范圍內雖然絕對一流,但到了世界范圍內略顯吃力;而韓德君在防守端的優勢相對多一些,不過體能是個考驗。

此外,之前打福建的比賽,面對王哲林的防守拿到30分20籃板的超級兩雙,還把王哲林打到6犯離場;在對陣北控的比賽中,韓德君在開局不利的情況下接管了比賽,拿到了32分11籃板的數據,本場打山西,韓德君再次打出MVP級別的數據,拿到20分14籃板的數據。

大韓在內線的統治力:韓德君本賽季迎來了巔峰狀態,減重后的他更加靈活,內線統治力顯著增強。無論是面對王哲林還是周琦,韓德君都占據上風,成為遼籃內線最為倚重的進攻手段。郭韓連線進攻手段屢試不爽:郭艾倫與韓德君之間的默契配合是遼籃的一大殺器。

自09-10賽季崛起后,韓德君一步一個臺階坐穩遼寧內線核心位置, 連續十個賽季起碼做到場均11分+5籃板的輸出,位列同時期本土內線第一,包括易建聯、王哲林以及周琦等國手內線均無做到過此項成就,彰顯出韓德君穩定性。

陣容優勢:遼寧內線回歸 遼寧隊在內線方面迎來了李曉旭的回歸,這無疑為球隊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李曉旭作為一位久經戰陣的內線球員,不僅具備出色的防守能力,還能在進攻端為球隊提供穩定的得分點。他的回歸使得韓德君可以更加專注于進攻,同時雙內線的配置也讓遼寧隊在陣容上占據了優勢。

遼寧隊換帥之后,戰績為10勝1負,你認為誰當居首功?

1、事實上,韓德君才是遼寧隊打出10勝1負佳績的首功之臣。換句話說,就是家有一寶,如獲至寶呀!在這11場比賽中,韓德君場均貢獻了9分14個籃板外加7次助攻的數據,投籃命中率高達65%。

2、但從CBA第一階段復賽的成績來說,必須有人為此買單,而這個就是郭士強。所以說是不得已之舉!必不可少之舉:反觀近幾年遼寧隊表現,整容實力不錯,但總是棋差一招,不能笑到最后。因此郭士強的“三板斧”早已倍受質疑。換帥之舉,應是早晚的事,只是正好有此契機,讓楊鳴接手主教練。

3、缺少郭士強,我個人感覺他們的團隊不會發展的會更好。

文章版權及轉載聲明:

作者:足球計劃群本文地址:http://www.zhenyingzg01.com/post/9403.html發布于 2025-09-29 23:00:16
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中國公務員網